声音的物理属性
音乐的定义
- 声音:音乐的载体。
- 由振动产生。
- 物体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疏密变化,形成声波。
- 声波是纵波。
声音的四个物理属性
- 声音的高低:由振动频率决定,对应于音乐中的音高。
- 声音的强弱:由振动幅度决定,对应于音乐中的力度。
- 声音的响度:由耳朵中鼓膜受到的空气压强决定的。
- 声音的持续的时间长度:对应于音乐中的时值。
- 不同声音的特点:是由其振动波形决定的,对应于音乐中的音色(timbre)。
音高
- 人耳能听到的振动频率范围为$20 \sim 20000$赫兹。
- “音乐会音高”:中央$C$上方的$A$定义为440赫兹。
- 人的听觉对于频率的感知不是线性的。
- 音高是一种听觉属性,借助它可以把声音由低到高排列为一个音阶。
振幅
- 振动体发出声音的强度(客观)由振幅决定。
- 人耳听到声音的大小(主观)由传到耳朵中的空气压强决定。
- 人耳对于空气压力的感觉很灵敏,$f=1000Hz$时,人耳的听觉阈值下限是20微帕(即$2 \times 10^{-5}Pa$)。
- 声压水平:$L_p=20 \ \mathrm{log}_{10}(\frac{p}{p_0})$
- $p_0$是$1000Hz$时的听觉下限阈值,$p$是实际声压,这样定义的单位为分贝。
- 疼痛阈值:$130-140$分贝
- 备注:换底公式重要,考试不许带计算器。
- 声压水平增加10倍,实际声压增大三万多倍。
- 人耳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有着不同的听觉下限阈值,先下降后上升,中频的比较容易听出来。
音色与波形
-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个音高,我们能听出来是因为有不同的音色。
- 不同的音色直观上表现为不同的振动波形,它是由各个振动模态中的频率和振幅决定的。
- 振幅包络:A:起音,D:衰减,S:持续(只有它指振幅,其余指时间),R:释放。
频谱图与泛音列
- 通常听到的声音都是不同频率振动的叠加。
- 频谱图:描述声音各个频率成分随时间变化的图形。
- 横坐标表示时间,纵坐标表示频率。振幅通常用颜色、亮度和灰度表示。
- 泛音列:把各个频率成分由低到高排列起来的序列。
傅立叶级数
- 计算:参见高等数学A(下)
- 傅立叶分析的思想:复杂周期函数可以用若干简单正余弦函数叠加。
- 推广到物理:复杂振动可以由不同频率正余弦振动产生。
- 两种视角:
- 把一个振动描绘成随时间变化的图形,显示的是振动在其时域上的特性。
- 把该振动在不同频率上的振幅描绘出来,显示的是其在频域上的特性。
乐音体系
- 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。
- 乐音:持续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声音。
- 噪音:无规律、起伏不定的振动产生的声音。
- 传统音乐主要使用乐音。
- 二十世纪以来,音乐家越来越重视噪音的应用。例如打击乐器,包括固定音高的木琴、定音鼓等,以及无固定音高的小军鼓、大擦等。
乐音体系
- 乐音体系:音乐中所使用的、具有固定音高的全体乐音构成一个集合。其中的元素称作音级。
- 音列:将全体音级由低到高排列。
- 相邻两个音级之间相差一个半音,钢琴键盘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琴键相差一个半音,隔开一个键的两个琴键的声音相差一个全音。
- 音名:每个音级有一个名字。
- 基本音名有七个,$C,D,E,F,G,A,B$。
- 在每一个八度中,相应位置的音循环使用这七个音名,为了区分加上下标,即$C_1 \sim C_8$。
- 基本音级:$C,D,E,F,G,A,B$。
- 变化音级: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,记号是在基本音级字母的前面增加变音记号。
- 升号:$\sharp$,把基本音级升高半音。
- 降号:$\flat$,把基本音级降低半音。
- 重升号:𝄪,把基本音级升高一个全音。
- 重降号:$\flat \flat$,把基本音级降低一个全音。
- 还原号:$\natural$,把已升高(包括重升)或者降低(包括重降)的音还原为基本音级。
异名同音
- 因为有变音记号,一个音级可以有不同的音名。
- 两个不同的音名,若它们有相同的音高,称为等音。
唱名法
- 唱名法/阶名唱法:给音阶中每个音级赋予不同的音节。
- 现在流行的唱名据传是由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引入的。
- 现在通常的唱名:$do \ re \ mi \ fa \ sol \ la \ si$,它们构成了完整的自然音阶。
- $mi \ fa$之间和$si \ do$之间是半音,其它之间是全音。
- 唱名有两种不同的用法,固定唱名和首调唱名。
- 固定唱名法:从$do \rightarrow si$,即$C \rightarrow B$,在钢琴键盘上的位置是固定的。
- 首调唱名法/移动唱名法:do可以是任意一个音级(包括变化音级),上面的规则不变(唱名之间的半音和全音)。
- 这也是五线谱上$D$大调的调号是两个升号$\sharp$的原因。
- 同理,在五线谱上,$\flat E$大调的调号是三个降号$\flat$。
记谱法
- 记谱法:以书面的形式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。
- 比较早的乐谱:楔形文字、《礼记 $\cdot$ 投壶》
- 中国最早的乐谱:南北朝时期《碣石调 $\cdot$ 幽兰》,这是一种文字谱(一句一句描述弹法)。
- 之后出现了减字谱(将古琴的指法与弦序等结合)。
- 目前普遍采用五线谱,水平表示时间,垂直表示音高,可以多加线。
水平方向:时间
- 用不同的音符表示乐音的不同长度,音符由符头、符干和符尾组成。
- 音符代表的是相对长度。比如假定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等等。
- 附点音符:原来音符的时值 $\times \frac{3}{2}$
- 休止符:注意区分全休止与二分休止,全休止紧靠第二条线,二分休止紧靠第三条线。
- 绝对时值:速度。
- 例如𝅘𝅥$=60$,即表示每分钟奏唱60个四分音符,1秒钟1个四分音符。
- 如果乐曲是
3/4
拍的,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,每小节有3拍,则3秒钟要演奏一个小节。
垂直方向:音高
- 五线谱中,音的高低是根据音符的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而定的。
- 位置越高音越高,位置越低音越低。
- 某一条线代表哪个音,需要通过谱号来确定,常用的有高音谱号、低音谱号和中音谱号。
- 高音谱号/G谱号:大圆圈位于二线,指明中央$C$上方纯五度的音级$G_4$的位置。
- 中音谱号/C谱号:中心位于三线,指明中央$C(C_4)$的位置。
- 次中音谱号:其余同中音谱号,中心置于四线。
- 低音谱号/F谱号:冒号的中心位于四线,指明中央$C$下方纯五度音级$F_3$所在的位置。
谱表
- 谱表:记有谱号的五线谱,分为单谱表和联合谱表。
- 单谱表:高/中/次中/低音谱表等。
- 联合谱表:用连谱号连接起来的谱表
- 例如,由花括号联结的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构成大谱表,通常用于钢琴记谱。
- 合唱谱、总谱等都是联合谱表。
变音记号
- 调号:乐谱每一行开始处,记在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。
- 调号中的变音记号,在未改变调号之前,对乐谱中所有同名音,不论哪个八度都有效。
- 临时变音记号:记在音符符头前面的变音记号。
- 作用范围:变音记号之后,一小节之内,同高度的音。
- 加变音记号的音用延音线连结起来到下一小节的继续有效。
- 同一小节内已升高或降低了的音有改变时,应另记变音记号。
简谱记法
- 用$1 \sim 7$对应$do \sim si$七个唱名。
- $0$表示休止符。
- 在符号上加点表示升高八度,下加点表示降低八度。
- 时值用横线表示,单个数字表示四分音符。
- 在后面加一条横线,时值延长一倍。
- 在数字下加一条横线,时值缩短一半。
- 通常采用首调唱名法,例如在曲谱前记$1=\flat B$。
音程
定义
- 音程:在乐音体系中,两个音级之间的距离。
- 上方音/冠音:高的音。
- 下方音/根音:低的音。
- 旋律音程:两个音先后发声。
- 和声音程:两个音同时发声。
- 音程的名称由两个参数共同决定:度数和半音数
- 度数:一个音级到另一个音级之间的音名数目,五线谱上就是两个音级包括的线和间的数目。
- 半音数:音程所包含半音的数目。
- 例如,$D-F$称为小三度(其半音数为3),$F-A$称为大三度(其半音数为4)。
- 因此,度数相同的情况下,半音的数目也可以不同。
半音数的分类
- 一度音程:半音数为0的称为纯一度。
- 二度音程:半音数为1的称为小二度,半音数为2的称为大二度。
- 三度音程:半音数为3的称为小三度,半音数为4的称为大三度。
- 四度音程:半音数为5的称为纯四度,半音数为6的称为增四度。增四度也称为三全音。
- 五度音程:半音数为7的称为纯五度,半音数为6的称为减五度。(这里要注意减五度和增四度)。
- 六度音程:半音数为8的称为小六度,半音数为9的称为大六度。
- 七度音程:半音数为10的称为小七度,半音数为11的称为大七度。
- 八度音程:半音数为12的称为纯八度。
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
- 自然音程:上述音程。
- 变化音程:从自然音程中,改变半音数。升高根音或者降低冠音,可以减少半音数;降低根音或者升高冠音,可以增加半音数。
- 大音程和纯音程增加1个半音数,得到的是增音程,例如增二度。
- 小音程和纯音程减少1个半音数,得到的是减音程,例如减七度。
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
通常看法
- 协和音程:纯四度、纯五度、纯八度、大小三度、大小六度。
- 完全协和音程:纯音程,即纯四度、纯五度、纯八度。
- 不完全协和音程:大小三度、大小六度。
- 不协和音程:二度、七度和其它所有增减音程。
相关理论
毕达哥拉斯理论
- 长度成简单整数比的弦能发出和谐的声音。
- 换言之声音的振动频率之比越简单(分数化),相应的音程越协和。
- 这个理论被称为简谐比例律。
赫尔姆霍兹拍音理论
- 按照十二平均律,以$A_4=440Hz$为标准。
- 假设一个声音的频率为$\omega$,另一个声音为$\omega+\delta$。
- 它们的叠加为$\sin(2\pi(\omega+\delta)t)+\sin(2\pi \omega t)=2\cos(\pi \delta t)\sin(2\pi (\omega+\frac{\delta}{2})t)$。
- 产生了一个频率为$\omega+\frac{\delta}{2}$的声音,音量(振幅)受到$\cos(\pi \delta t)$的绝对值控制,以$\delta$为频率在不断变化。
- 使得人们听上去有拍音的感觉,每秒钟产生的拍音数量为$\delta$。
- 频率为$\omega_1$和$\omega_2$的两个声音叠加,每秒钟产生的拍音数为$\delta=|\omega_1-\omega_2|$。
- 他的观点:两个音之间不含拍音的为协和音程,含有拍音的为不协和音程。
- 实际上:每秒少于6个拍音或多于120个拍音的也算协和音程。每秒含33个拍音的音程最不协和。
- 缺陷:相同音程,协和度在不同音区中会发生变化。因为每升高一个八度,拍音数量会增加一倍。
- 缺陷:当两个声音都是复音时,情况更复杂。
心理学实验
- 给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被试同时播放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,问听到一个还是两个声音。
- 更和谐的音乐倾向于听到一个声音,反之不和谐的音乐倾向于听到两个声音。
- 另一个心理学实验:
- 考虑作出判断的反应时间。
- 刺激源引入包含泛音的复音。
- 考虑不同律制的音程。
- 由于音程是否协和带有一定主观性,对于不同民族、文化的人群,难以下科学定义。
- 例如广西的民间合唱往往使用大二度音程,因此对他们而言其也算一个协和的音程。
声明
本笔记的部分内容来自喵喵的学习笔记 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。